南阳市的区划调整,河南省的17个地级市之一,为何有13个区县?
南阳市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排名河南省第二位,经济排名河南省第三位。
目前,南阳市下辖了13个区县,总人口960多万人。那么,南阳市13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2021年,南阳市常住人口960多万人,仅次于省会郑州市。南阳市户籍人口1230多万人,属于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2022年,南阳市的GDP总量达到了4550多亿,排名河南省第三位,仅次于郑州市和洛阳市,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南阳市下辖了2个区、1个县级市、10个县,管辖范围非常大,分别是:
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县级市、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那么,南阳市13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得不说,南阳市的地形结构很特殊,地理位置很重要。南阳市是盆地结构,外围是山地,中部为平原。
南阳市的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992165.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分别从西南、北、东南三面拢来,将它围成一个南部开口的倒“U”形盆地。
打造了一张水陆并臻的交通辐射网,使南阳的位置可以“控二都之浩穰,道百越之繁会”。
对于南阳的重要性,出现了“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据三都,可以遣救援”的说法。
尤其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南阳一线属于南北双方争夺的关键。对于南方政权来说。控制了南阳一线,进能够直逼洛阳、开封,退能够拱卫荆襄各地。
对于北方政权,则正好相反。一旦南阳失守,整个中原都会面临“如鲠在喉”的局面。
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格局。
截至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河南省形成了9个府、5个直隶州的框架。分别是:开封府、河南府、彰德府、怀庆府、卫辉府、归德府、南阳府、汝宁府、陈州府、许州、陕州、汝州、光州、郑州。
其中,南阳府下辖了2个散州、10个县,分别是:南阳县、镇平县、唐河县、泌阳县、桐柏县、南召县、内乡县、新野县、舞阳县、叶县、邓州、裕州。
也许大家发现了,当年的南阳府比当代的南阳市更大。其实,平顶山市、驻马店市下辖的部分县,在清朝统治时期,一直隶属于南阳府。
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
河南省地理位置重要,各地军阀反复混战,对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豫南部分地区土匪肆虐,残酷压榨各地群众。
三四十年代,河南省各地先后遭受了蝗灾、旱灾、水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百姓们的日子很苦,急需进入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时期。
河南省内组建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南阳专区、淮阳专区、许昌专区等等。在这一阶段,南阳原本下辖的舞阳县、叶县,划入了许昌专区管理。
南阳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13个县和县级市,分别是:南阳县级市、南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邓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方城县、西峡县。
由于南阳市盆地结构的属性,五六十年代,河南省的其他专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的过程中,南阳专区的区划,基本上没有出现变动。
1965年,河南省组建了驻马店专区以后,南阳专区的泌阳县,划入了驻马店专区管理。
同一年,南阳市组建了社旗县,仍然下辖了13个县、县级市。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南阳专区更名为南阳地区。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区划调整。
1988年,随着南阳各地的持续发展,南阳地区的邓县被撤销,组建了邓州县级市。
1994年,南阳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南阳地级市。同时,南阳县、南阳县级市被撤销,组建了卧龙区、宛城区。
截至90年代中期,南阳市2个区、1个县级市、10个县的区划格局,已经形成,合计13个区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南阳市的持续发展,城区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南阳市陆续组建了经开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几个新区。
不过,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区,情况比较特殊,一般不会统计在内。
我们顺便聊聊什么是功能型新区,一般来说,很多城市都会设立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某某新区、投资区等一系列的新区。
这些类型的新区都属于功能型新区,一般不会统计在内。例如郑州市的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等等,都属于功能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