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族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归纳学术界的说法,大致有蒙古人说、吐谷浑说、蒙古人与霍儿人融合说、阴山白鞑靼说、沙陀突厥说、多源混合说等。
土族的由来
土族起源于蒙古人,土族人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或者“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这个自称反映出土族族源和蒙古族的渊源关系。
土族是生活在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人数比较少,大众对这个民族了解得并不多。那么土族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01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的传说: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格日利特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其部属留驻下来之后,和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
02这个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详细记载: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是为这些人的后裔。”
03在1604年,佑宁寺落成的时候,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他的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土族长期以来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
04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的部下蒙古军曾到过西宁一带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的记载。互助县时属西宁州治,距西宁仅四十五公里。
05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从语言方面也可以得到佐证。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和蒙古语喀喇沁方言很相似。
土族来历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原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据考证,土族是土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成为中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并对青海高原灿烂的远古文化,对促进东西方交通的沟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曾有过重大贡献。 中国土族集中分布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黄南州的同仁县和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在甘肃省也有一定的分布。目前有着二十来万人口,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人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土人”、“土昆”、“土户家”。
土族历史及祖先的起源
土族源于蒙古人。
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人)或“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
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这种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明确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约为这些人的后裔。”
1604年,佑宁寺落成时,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其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所以土族长期以来把他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的记载。互助县时属西宁州治,距西宁仅四十五公里,这可与传说相印证。
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间传说、史籍记载外,还可以从语言方面得到证明。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约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似。
不但如此,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著作中记载的许多13、14世纪的古蒙古语词汇,现在还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语中。
扩展资料:语言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和保安语则更为接近一些。土族语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区,其间有一定差别。
同时,土族长期同汉、藏人民友好相处,其语言也受到了汉语、藏语的很大影响,在宗教用语上采用藏语借词较多,在生活用语和新的名词术语中,汉语借词较多。
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字、藏文。新中国成立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文学
土族的民间文学,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头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敢精神。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土族民间文学按其内容和体裁,可分为“花儿”、叙事诗、家曲、传说故事、寓言、歌谣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