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起于北魏的中元节迄今已千年有余,在这一天,放灯让鬼魂得以转世的习俗时代承袭,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时代特色。
什么是中元节?
在古代,中元节是从七月的丰收和秋天祭祖的味道演变而来的。它叫中元节,起源于东汉以后的道教。后来到了唐朝,统治者提倡道教,中元节开始盛行,并逐渐把中元节固定为节日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中元节、除夕、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七月半的祭祀有双重意义:一是弘扬孝道以纪念祖先,二是弘扬施与人、布施于人的义举。都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庆祝中原的同时,要脱离鬼魅,希望相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有一种信仰。七月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古今皆有的缅怀先人的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代“慎终追远”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的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鬼。
2.夜游。性格较轻的人尽量不要夜间出行。
3.非特定场合烧鬼纸。
4.避免偷祭品。这些是属于鬼魂的食物。
5.切忌践踏鬼纸,这是对鬼的祭祀。避免踩踏。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是道教的名称,民间世俗的节日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的节日,佛教的节日叫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河灯、祭祀死者、烧纸锭、土地祭祀等。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相关的时间祭祀。七月是吉祥的月份,也是孝顺的月份。七月半是一个在初秋庆祝丰收和回报大地的民间节日。一些农作物已经成熟,所以民间有祭拜祖先、供奉新米等祭品、向祖先报告秋成的习俗。这个节日是一个纪念祖先的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孝道。
什么是中元节?
也叫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斋孤、施孤、亡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
我国有不少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就是其中之一,在不少地区很多人家都会杀鸡宰鸭过这个节日,究竟中元节具体是什么节?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01“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02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04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
05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十四是个隆重热闹节日。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