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2、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3、吃新节,一般在稻谷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来少量谷穗,放在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敬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一、居住
布依族住地的选择多重于水源,多选择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平坝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带建房立寨。
布依族房屋建筑,从形式看,有全楼、半边楼、半截楼。房子的大小是论柱头来算,有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和十三个头的,这些都是根据住房的需要和经济状况来定。
二、婚姻
望漠县布依族婚姻,解放后,根据国家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族、同姓氏不通婚。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是布依族的婚姻传统。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也须有媒人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方能结婚。自由择偶,男女相悦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要跑“三回九转”,但这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截然不同。这只不过是婚姻过程的一种形式,媒人在其中只起个“转弯”的作用。一般说来,望谟县布依族婚姻要经过请媒、订婚、认亲、拜年、请庚酒、择吉日良辰、结婚等程序。
三、丧葬
布依族的丧弃,既肃穆又繁项。从寿终到安葬,要经过报丧、沐浴、敬永别酒、移床下席、人殓、堂祭、赞礼、煮倒头饭、绕棺、吃永别饭、点主、奠别、发丧、土葬、安家神等程序。
四、服饰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服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艺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从种植、纺织到印染制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在色彩上,一般外穿青、蓝二色,内衬白色。
男子的服装:一是对襟短衫,多为夏、秋两个季节或劳动时所穿;二是斜扣长衫,多为天气较冷时或走亲访作客时的男“礼服”;老年人穿的长衫,多数人喜欢挂腰带。男子头部,多数裹花格头帕。男子下身,穿大裆肥口裤子。
女子服装:一是短衣长袖,拴绣花围腰腰,头裹蜡染青布花帕,帕内盘辫,脚穿大口长裤;二是穿半襟大袖长衣,衣长至膝,袖口裤脚绣花边;三是交通沿线或城镇附近村寨的人服饰已有所改变,穿现代服装了。
五、织布
过去,布依族都是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弹花机、扎棉机,大多数人家户都有蜡染缸、纺织机、织布机等设备。
布依族染布用的原料是蓝靛,大都是自种,自己加工,也有到市场购买的蓝靛,蓝靛是一种草木植物,也叫蓼靛。布依族土花布全部用手工操作,工艺精细,图案素雅,造型别致。花型有印条、格子、斜纹、梅花、桂花、兰花等图案,蓝白色调分明,线条均匀,立体感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工艺
刺绣望谟县布依族称为“刺花”,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它不仅绣在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上、还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图案大方、生动形象、色泽鲜明、针脚均匀、质感强烈。
银饰布依族自古喜爱银饰,银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装饰品,布依族地区有不少银匠,其技术大都是祖传的,密不传外。银饰品主要有手钏、幼儿奶头手钏、百家锁、帽饰、银乌龟、银仙桃、发簪、发笄、戒指、背带银饰、环佩、银碗、银筷、银杯等。有些制品镶上彩色的釉,琳琅满目。
七、节日
望漠布依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虎节、摘刀节等,春节、端午、七月半、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类似,但过节的内容与形式,自有其民族特色。
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唱山歌、耍麒麟、甩糠包、打鸡毛毽、祭祀祖宗等。但凡节日集会,一般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和欢乐气氛。
布依族的习俗什么???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1、二月二
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云南省的布依族,这个节日要过三天,进行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祭祀活动。
2、六月六
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与此同时,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且由榔头监督执行,借以保护社会财产安全。
3、吃新节
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来少量谷穗,放在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敬祖。望谟、册亨等地,把新糯谷取来后,先煮熟晾干,舂去谷壳,再用开水泡胀蒸成糯饭,布依语称“根金毫模”。
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艺术
1、音乐
布依族常用的乐器有唢呐、月琴、葫芦琴、竹琴、巴勒、洞箫、短箫、姊妹箫、铜鼓、牛骨胡等。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乐器。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
1950年以前,几乎每寨都有铜鼓,隆重节庆必敲击为乐。举行丧葬、祭祀,则只有摩公才能按照仪式的程序敲击铜鼓。
2、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织布舞》、《糠包舞》、《狮子舞》、《龙舞》、《转场舞》、《铙钹舞》、《花裙舞》、《铜鼓舞》、《铜鼓刷把舞》等,舞蹈动作优美动人。
3、戏曲
贵阳、长顺及黔西南册亨县等地区流行布依地戏,多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有专门的戏班子,演员面具多为三国人物及布依摩师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服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