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到底有多少兵力?
官渡之战,袁绍有军十万。曹操兵力,史载:兵不过万,伤者十二三。曹操能打的人,还不到一万。一万对十万,曹操最后赢了,所以这一战在后世眼里,曹操胜得相当名气。
然而,三国之后千年,安徽出土的一座古墓,足以颠覆人们对这一战的历史认知。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州发掘出土了曹氏宗族墓。这一考古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曹氏宗族墓,是汉末曹氏一族的宗族墓群。曹氏宗族墓中,出土了众多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种,就是刻有文字的石砖。
这些石砖,是由泥土和水后风干形成,在石砖达到一定硬度后,当年的曹氏宗族人员,在石砖上刻下各种文字,然后继续风干,直至石砖彻底固结。
后来,这些石砖部分被毁,部分遗失,但也有一部分成为了随葬品。出土的宗族墓里这批石砖,就是当年成为随葬品的石砖。
根据石砖的出土情况和上书文字,发现当年在石砖上刻字的人,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人,是当时的普通百姓,劳动人员,以及失去人身自由的依附民和奴隶;第二类人,是当年曾经做过官,后来因犯了错误,被惩罚充当劳役的犯人;第三类人,是一些大小官吏。
期中,在第三类人刻写的石砖里面,有这样一块石砖,上面刻写了一句和官渡之战有关的话。
这枚石砖上刻写的字是:
一日持书平安世。公与绍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给君。[原文无标点]
大意是说:一日手持书(信),得知(曹公平安)。曹公与袁绍相持,钟繇为司隶,送马两千匹给曹公。
这枚石砖上刻写的字,之所以足以颠覆历史认知,因为《三国志》中记载着这样两句话: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三国志·钟繇传》
按钟繇传云:“钟繇送马二千与公。”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裴松之语
第一则记载,与曹氏宗族墓出土的石砖记载,几乎完全一致。
第二处记载,裴松之分析说,《武帝本纪》和《魏晋世语》都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只有六百多匹马,然而钟繇明确说了,自己曾在这时候给曹操军中供给了两千匹马。
这说明:魏国史官在记载官渡之战时,刻意压缩了曹军的数量和战斗力。
《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当时兵力不过一万人,说明这并不是曹军当时真实的兵力总数,而是魏国史官后来压缩的数目,究其缘由,也无非是为美化曹操,突出曹操的神文圣武力。
那么,曹操当时到底有多少兵力呢。首先,袁绍大军十多万人,连营数十里,而《武帝纪》中说:公亦分营与相当。
意思是,曹军分营和袁绍大军据守。这说明,曹军能在几十里的战线上,抽调出兵力,和袁绍势均力敌。
第二,曹军战败袁绍后,坑杀了袁绍七万大军,这说明,曹军的兵力足以保证这七万大军坐以待毙,拱手就戮,没法反抗。
第三,曹军偷袭乌巢时,曹操带了五千人,袁绍大军随后举重兵攻打曹营,并没有打下来,说明曹营当时的兵力,至少也有1-2万人以上。
综上,曹操当时的兵力至少有一万以上,我认为3-4万人的可能性大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