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

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魏·曹植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 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 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 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 来下谢少年。

这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全诗多用比喻,充满了浪漫情调。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为了防止曹植和曹丕争权,杀了曹植的主要羽翼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交丁仪、丁廙。

这首诗借少年拔剑捎罗网教雀的故事,寄寓了对友人遇害的同情以及力图解救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全诗可以分成两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先从残酷的社会现实入手。诗的开始两句先用树高风悲,海浪涛天的比喻来展现当时令人窒息的血腥氛围。

生动形象,内含十分丰富且起调高昂,一开始就造成一种气势,直逼人面。

后两句用“利剑”比作权势,发出悲愤的喊声:大权不在握,还交那么多朋友干什么!这两句干净利落,直陈胸臆,毫无躲闪和拖沓,显示了作者心灵上深重的创伤和坦荡的胸怀。

四句一气呵成,读来铿锵有声。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人们都想说的话。作者以自然界的物与景作比,用意准确且词采华丽。

四句声调抑扬起伏,让人似乎能感到作者的呼吸与心跳。“风”用“悲”来修饰,似乎是因树高的原因造成风的悲凉。

波浪前冠上一个“扬”字,把海水也拟人化了,似乎滔天的大浪是因为海水自身的缘故。

这两个词的运用就把这两个本来就较为出色的比喻增添了新的内涵,让读者感到,这一切都是由人造成的,是由“利剑在掌”的人在人们的心理上打上了“风悲、海水扬”的印象。点铁成金,出神入化。

后面八句是第二部分。作者塑造了一个少侠的形象,且以罗家比喻迫害者,以黄雀比喻受害者。语言轻松飘逸,对比鲜明。前四句写黄雀遭害,罗家欢天喜地,少年见之悲哀。

这一“喜”一“悲”就把当时人们的两种心境生动地展现出来。作者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格式,却展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发人深省,促人深思。语句看似平谈,却于古拙之中见精巧,于平凡之中见高妙。

后面四句写黄雀得救。这四句可谓诗中的一片阳光,一阵春风。作者连用四个“飞”字形成顶真。

语言之轻切、娇柔溢于纸上。黄雀的善良,天真跃于笔端。一个“摩”字把黄雀得救时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黄雀的顽皮,作者的理想也尽藏于此字。

全诗的两个部分,前面直抒胸臆,悲怆高昂,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后面以比喻寄其理想,活泼、飘逸,色彩明快。

前后文气贯通,炼字讲究。人评其诗善用比喻,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切中肯綮,令人叹服。

版权声明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

对“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一文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