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有这样一首歌,歌词美得像一首散文诗:

有些歌曲,越老越有味道,比如有这样一首歌,它的歌词美得像一首散文诗,传唱至今,俞听俞有味道。

《你的样子》是罗大佑为电影《阿郎的故事》创作的一首片尾曲,其伤感朦胧的歌词成为了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成就了这首歌的灵魂。

这首像散文诗一般的歌词,表达的意思是对爱人的思恋,对过往的不舍以及对年少轻狂的悔恨。

歌词优美,伤感,读来让人心疼,其文学性比那些所谓的比如某浅浅的现代诗人的作品要强得多,足见罗大佑文学功底之深厚。

随着略显哀伤的前奏,歌曲以第一人称发问:

“我听到远处传来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是谁在如泣如诉?又为何存于“我”的梦中?一个问题还未解答,歌曲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是谁断然离去?还要掩饰告别时的哀伤?这一连串的疑问,听者能感受到的是有一位女性,好像受到了伤害并且已经离开了,但“我”的梦中为何还有呜咽的歌声?这人与“我”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歌词第二节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人称一转,由“我”到“你”,此时的叙述者还是“我”,但叙述对象变成了“你”。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让风尘刻划你的样子。”

听到这两句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你”,或者说“她”究竟被伤的有多深,任凭自己的容颜被生活和时光侵蚀,我们作为听众也能简单的猜测“我”与“你”之间的关系了。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这两句就将“我”和“你”的关系表明了,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啊!只是这世界“早已忘情”,“曾经拥有”的“你我”现在又如何呢?

歌词前两节在不断发问设疑,但听者已经对“你我”的故事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你我”曾在一起,后来可能是“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心如死灰,含泪离开。

既然一二节设了那么多的疑问,那就在三四节回答吧,原来呜咽的是诉说一些哀伤往事的悲歌。

是它让“我”从梦中清醒,而清醒后的大脑中有的是“你”已不再流泪的眼睛和离去后那萧瑟的背影。嗯,看来“我”后悔了。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质问呢?因为每一个夜晚“我”都在悲歌中惊醒,每一个夜晚脑中浮现的是你的样子,“我”曾经伤害了你,但现在“我”在“悔恨”中度日,快要崩溃了。

“是否来迟了明日的渊源,早写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这两句歌词给整个故事添了一层戏剧化的色彩,曾经一个带伤而去,另一个悔恨至今。

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我”内心当然是要重修旧好,可另一位是如何想的呢?于是他便发出了这样的试探。那另一方是如何想的呢?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不变的你”真的没有改变吗?“我”很有自知之明,捧着这颗充满悔恨,易碎的心来寻求原谅。而接下来的四句:潇洒的“你”,已经将你的心事归于尘缘,真正放下了。

和“我”只剩相识了。最后,孤独的我是造物的恩宠呢?还是上苍的报应呢?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概括起来很简单:负心汉遭报应。但我们听歌的时候感觉肯定不是这样的,重点就在整首歌的叙事者是“我”,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错误如此叙述出来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而最后的结局,曾经受伤的人放下了一切,先犯错的人却在懊悔中不得安宁,就像《阿郎的故事》中说的那样,人真的不能做错事,做错了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于是听歌时的我们为这遗憾而潸然泪下,但当局者明白——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浪子回头又能换回什么呢?

所以,请珍惜眼前人!不然她的样子会变成跟阿郎一样,只能出现在梦中。

版权声明
你的样子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

对“你的样子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一文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