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有着怎样的认知?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里以及美的感知里去发现,然而对于美学的境界,可以怎样来阐述。
我们在王国维的《美学三境》里,可以看见一些何为“高级美”,以及它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
作者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对此,走入书籍里,一起体味下这美学三境所带来的启迪。
一、从美之境界的省思
当这本散文集从美的领悟到不同境界的阐述,在四个篇章里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理解和省思,比如对于一切之美,它的形式的美还是自身的美?
还是基于形式的对称变化,抑或是人的感知的变化?所有这些都基于我们自身对美从哪些视角里选择,它让我们可以产生怎样的思考和体验?
正如在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里,对于古雅这种性质如何地进行评说,我们知道它的价值在自身,而不是在其外部,但是在美学上,我们怎么来区分呢?
那么一般会提到这样两种,一种是优美,也就是宏大壮观的层面,这就涉及到一些我们的理解。
在古今学者的解释里,他们的哲学根基的理解其实有差别的,并不相同,很多时候基于不同的哲学系统我们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理解。
而另外一种是形式,也就是说当这个形式是让我们无法去驾驭的范围,那么它就是需要我们保存我们对自己的本能。
而超越那种利害关系,从而去体味这种类似自然中的高大山川,或者烈风雷雨这样形式,那么所谓的这个古雅又是什么呢?我们又进入另外一种深思。
二、从古雅里深思美的感知
当我们细细深思这种所谓古雅,它的古是否有什么韵味,它的雅对于美的感知有什么启发呢?
无论是美术中的美,还是所唤醒的人的美的感情,这本质上是在看人对美是基于对它的感情,还是美自身所存在的一种状态,那么在故人所说的古雅,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古人的古雅是基于形式之美的形式之美,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这形式的美中我们又看到了这种形式之美。
那么在这里我们看见它呼应了所谓古雅在美学上的位置,什么是位置?那么也就是它在低度的宏壮,在优美和宏壮之间。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美的感知,基于位置,人们其实也是某种空间感知上的一种理解和获得。
那么基于这种原初的理解,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呢?
三、文学里的小思考,美的万千理解之迁移
在作者的这本散文集里,尽管以美作为主要的重要要素,但是其中穿插的不同的散文描述,让我们看见用文学化的表述来概括对于美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让人为之惊叹。
比如说,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对美的追索犹如诗句中带给人的感知,而它又让人带着一份诗意的寂寥和探寻。
而对于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阶段是让人对之沉迷的,让人很是为之着迷的状态。
对此,我们的艰辛与探寻在不经意间游走,让人憔悴而不悔,这种心境是一种对美的沉迷与专注,亦是人们在探索中的一种执著与无法抑制的深思。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段恍然大悟的感知,有一种思考与坚信探索之后的了然。
亦是在一种百般纠结之后的一种畅快,人们可以从中感知到一种熟悉却又顿悟的瞬间。
这最后的顿悟既是之前的艰辛的茅塞顿开,也是一种心境积累之后的坦然与获得。
更是一种对美追寻之后的豁达心态,隔着一种时光与理解,让思绪顺着心境一起走入灯火阑珊处。
就着这份诗意和诗意背后的探索,让美这种无法言喻无法描摹的境界,纯然感人身受的体味到,每个人在看到诗意的瞬间抓住那份意境与神态,犹如在瞬间顿悟此种感知。
如此,我们在文学中的思考亦随着这份感知,冲进我们的意念里,扎进我们的脑海里。而在这细细的深思里,我们再一次进入了新的思考里,再次进入美的又一次涟漪的生发。
那么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人来说,我们如何面对因美而产生的众多理解呢?
那么就是在生活之美中感知,在自然之境中理解,在思考之境中畅游,最终都回归到一种人的体验与感知之美。
《美学三境》看似在写三种境界,但其实美蕴于万千事物中,藏于心境之中,更流于众多的理解之中,诗意的传神的描摹,理解的共鸣。
一齐进入了一种感知与触发的凝思之间,如此带着你的理解,一起去美学三境游走一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