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楼下小李,每天下班都给婆婆做饭,你怎么总点外卖?”“隔壁小王每个月都给婆婆买衣服,你怎么从没给我买过?”—— 听到婆婆这样的话,很多儿媳会觉得 “被嫌弃、不被认可”,甚至会跟婆婆冷战。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婆婆的 “比较”,大多不是 “真心否定你”,而是 “情感需求没被满足”,用错误的方式寻求关注。
心理学中的 “情感表达错位” 理论指出,很多长辈因 “不擅长直接表达需求”,会用 “指责、比较” 的方式,间接传递 “我需要被重视、被关心” 的信号。比如婆婆说 “小李给婆婆做饭”,潜台词可能是 “我也想尝尝你做的饭,哪怕只是简单的面条”;说 “小王给婆婆买衣服”,实际是 “希望你能记得我,哪怕只是一句关心的话”。她们成长的年代,习惯了 “用付出换关注”,觉得 “提需求是不懂事”,所以会用 “比较” 这种别扭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渴望。
应对婆婆的 “比较”,关键是 “读懂潜台词 + 主动回应需求”。首先,不被 “比较的内容” 带偏,而是关注 “婆婆的情绪”,比如婆婆说 “小李下班做饭”,可以回应 “妈,您是不是想尝尝我做的饭呀?其实我也想学着做,就是怕做不好,您能不能教教我?”,既认可她的 “期待”,又给她 “被需要” 的感觉;其次,用 “低成本的关心” 满足她的情感需求,比如每天跟她说一句 “妈,今天天气冷,您多穿点”,周末陪她逛一次菜市场,偶尔给她买一盒她爱吃的点心,这些小事比 “买贵重礼物” 更能让她感受到 “被重视”;最后,引导婆婆 “直接表达需求”,比如跟她说 “妈,您要是有什么想让我们做的,直接跟我们说就行,不用跟别人比,我们肯定会尽量满足您”。
当儿媳读懂婆婆 “比较” 背后的情感需求,用主动的关心回应她的期待,婆婆就会慢慢减少 “比较”,因为她知道 “自己的需求能被直接满足”,无需再用别扭的方式寻求关注。婆媳间的理解,往往就藏在 “读懂潜台词” 的瞬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