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委员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9年创建的一个音乐机构。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个委员会。
国际音乐节的由来
星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恒星类,包括太阳在内,他们由气体凝聚,产生核聚变的热核反应,产生高温和高辐射能,本身就在发光。另外是行星类,一般由万有引力作用围绕恒星旋转,成为其星系的组成部分,这一类主要呈固态,不发光,我们看到它们是由于反射了恒星的光导致。
行星本身并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决定人们观察星星是明是暗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星星发光能力的大小,二是星星和人们之间距离的远近。天文学家通常把星星发光的能力分为25个星等,发光能力最强的比发光能力最差的大约相差100亿倍。
离人们距离近的星星它的发光能力强,因此人们看到它就会亮。可是,即使发光能力相当强的星星,假如离人们十分遥远,那么它的亮度也许还不及比它的发光能力差几万倍的星星。
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大约有6000颗,当然数量也会因为每个人视力不同而相差很多。此外,一个地方所看到的星星数目又因地理纬度有所差异。赤道地区的人们一夜之间可以看到全部的星星,而北半球的人永远无法观测到南半球的星空;南半球则反之,纬度越高的地方,看到的星星数越少。
最亮的行星
在地球上,人类肉眼可以看到五大行星,其中最亮的就是金星。金星的亮度虽然远不如太阳和月亮,但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
金星不仅亮度很高,也很有“个性”,它是太阳系内惟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最古老的恒星
自古以来,人们会用“天荒地老”来比喻时间的长久,可是天荒地老的时间却没有一颗星星的寿命长。在距离地球3.6万光年的地方,有一颗编号为HE0107-5240的巨星,它的年龄大约有132亿岁。
音乐节的由来
音乐节通常是在特定的地方用统一的内容,例如民族音乐、现代音乐或发扬某一杰出作曲家的作品,举行连续性的演出,音乐节意指持续数天和数周的、一种或几种艺术的庆祝聚会。其中大多数每隔一段的时间并通常在同一地点举行。有的音乐节主要为了纪念某位音乐家而举办,如“巴赫音乐节”、“贝多芬音乐节”、“梅纽因音乐节”“聂耳音乐节”;有的音乐节转为当代音乐作品举行,如“多瑙厄申根音乐节”;有的音乐节包括多种艺术项目,如“萨尔茨堡音乐节”(歌剧、音乐剧、芭蕾舞、戏剧)。现在国际上有许多音乐节的动机已不完全是从纯音乐的角度举办,而是结合旅游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精神与物质双丰收。世界著名的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拜鲁伊特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然而,这个词的今义,是在英国最早应用的。在英国,世俗音乐的音乐节始于18世纪,最早于1784年专为韩德尔在西敏寺举行的音乐节。此后韩德尔音乐节几乎不间断地举行,直到20世纪。美国在19世纪按英国的模式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合唱音乐节。美国音乐保护人柯立芝(Elizabeth Sprague Coolidge,1864~1953)建立了每年一度的室内乐音乐节(匹兹费得〔Pittsfield〕,麻萨诸塞州;1918),专门演出被委托而创作的作品,这是20世纪接踵而来的一个较特殊的音乐节。1937年,指挥家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在麻萨诸塞州莱诺克斯(Lenox)附近的坦格尔伍德(Tanglewood)开创了「伯克夏音乐节」。这两个音乐节都是引人注目的重要音乐界大事。1960年代和70年代还举行过大量的摇滚乐音乐节。1957年西班牙大提琴家卡沙尔斯(Pablo Casals)在波多黎各创立了著名的音乐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