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1、秦和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两等于13.92克;3、隋朝初期,一两等于41.76克;4、隋朝末期,一两等于13.92克;5、唐至清朝时期,一两等于37.3克。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等于37.1克。古代一两是37.1克,一钱大约是3.71克。古代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过去的度量衡和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1932年,民国时期为了和国际接轨,也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改了度量衡,一斤等于十两,一两等于50克,采用十进制。
古代计算方式
在中国存在着华里、市斤、亩这样的计量单位,英国也存在英尺这样的计量单位,这就是当代国际社会度量衡的差异所带来的直接体现。中国古代的度量衡统一很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原存在很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比如在春秋时代,诸侯国的数量达到数百个,而在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数量依旧有10多个。
中国古代的一两是多少克呢?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13.8克。
当时的东汉和西汉都是16两称,也就是1斤等于16两。但是,根据历史考证,西汉时的1斤是250克,而东汉时的1斤是220克。
张仲景准确来说是东汉人,所以他使用的剂量应该是东汉的剂量,也就是1斤=220克,1两=220克÷16=13.8克。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记载的一两,就相当于现在的13.8克。
但是请大家记住,不是所有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都等于13.8克,比如明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等于3克,而清代的一两等于30克。
中医中药的剂量:
中医中药的剂量根据不同年代的度量衡来确定的。不同的朝代采用不同的剂量度衡。所以,中药的方剂要看它的作者、出处、年代,才能确定具体用量。
比如汉代的方剂,尤其张仲景的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称为经方,其中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8克,桂枝汤用桂枝三两,将近45克。而明清的方剂用量换算又不同与汉方,一两大约31克,一钱约3.125克。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
1、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古代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释义:十二铢相当于半两,秤杆有左右两端,要增加一杯,所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2、汉代: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释义:十六黍(古代度量衡以十黍为累)为一豆(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3、官修史书《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释义: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等于二千四百黍的重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