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现象:因为昼夜温差大,在晨间可以看到草上的“白色”露珠;白露三候:即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天气变冷: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来临后,天气由炎热向寒凉过度。
白露节气的特点
白露节气特征: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物候现象
白露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鸿雁来,玄鸟归。”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而南方的玄鸟也飞归北方,各类鸟儿都开始储食御冬。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因此,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白露节气的特点: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
白露节气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二十四节气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这时候太阳达黄经165度;白露节气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这时候周围环境会逐渐转凉,虽有时候白天会比较热,但晚上后气温就会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比较大。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由来
白露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风俗
喝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时候的茶树经过酷暑的拷打,白露是茶树的另一个生长佳期,口感香醇。
吃番薯
番薯是在白露期间成熟食用的一种食物,含有大量的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白露期间食用吃番薯,具有一定健脾开胃以及滋阴补肾的作用。
祭禹王
一些地区的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白露的特点
白露的特点是:天气变冷、白露三候。
白露现象:因为昼夜温差大,在晨间可以看到草上的“白色”露珠;白露三候:即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天气变冷: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来临后,天气由炎热向寒凉过度
白露三候:三候指“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其中鸿雁来:鸿大雁小,都从北方往南方飞,为过冬做准备;玄鸟归:玄鸟解见春分,此时也自北而往南迁;群鸟养羞:指鸟儿们开始储藏食物准备过冬。
天气变冷:白露前后,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气温明显开始变凉。白露节气过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空气十分干燥,此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