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推行,让更多的家长开始焦虑起来。不过,家里孩子还小的家长们应该都会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可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可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黄金时期,也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家有幼升小孩子的,幼小衔接是关键。
很多家长都清楚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其实,父母想要顺利帮助孩子渡过幼小衔接。
最基础的就是需要对幼儿园和小学有哪些不同做一个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息时间方面
幼儿园:对于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每天入园晚,午休时间长,一天两次点心、一次中餐都预备了较长的用餐时间,老师对时间的把控也相对灵活。
小学:作息时间比较严格,8:30到校,16:30左右放学,每节课35~40分钟,上下午各有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锻炼。
2、学习内容方面
幼儿园: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
小学:学科的划分更细、更精确,分为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丰富的校本课程等。
3、学习方式方面
幼儿园:注重保教结合,保育为主,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一日生活常规的养成。游戏为主,主题活动为辅,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小学:以知识学习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通过作业和考试巩固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4、学习环境方面
幼儿园:班级人数比较少,教室布置得也比较活泼,并且有主题活动区域。
小学:每个班级40人左右,座位整齐划一,孩子需要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呢?
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零起点,班里三四十个孩子,有的识字量四五百,有的才几十个,老师教学的时候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家长们没有必要为孩子暂时的知识储备而担心。但是,零起点并不代表零准备,家长们还是需要帮孩子一把。
1、提前熟悉小学环境,做好心理建设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这个不适应、那个跟不上,其实,家长们的担忧是“一厢情愿”的,孩子的想法往往没这么复杂,他们对小学更多的是好奇,也许还有一丝对陌生的恐惧。
我们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小学看一看,看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每天都在做些什么,让孩子对小学和周边环境熟悉起来,心中有底,才能自信面对。
给孩子描述小学时,家长要使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多形容校园的美丽、老师的温柔、知识的有趣,让孩子对小学抱有好感。
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家长的语言和态度。
如果家长常说“再不听话,送你去上学”、“让你老师来管你”、“再这样下去,上小学了看你怎么办”,这样就会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小学很可怕”、“老师是来惩罚我的”等负面印象。
2、适应小学作息时间
小学比幼儿园的时间管控更加严格,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需要提前适应这样的节奏。可以利用幼升小的假期时间,将孩子每日早起、活动、用餐、睡眠时间表调整至与小学相近。
如果等上了小学再临时强制孩子改变作息,一方面会加重孩子对上学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可能会打乱孩子长期形成的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
3、坚持亲子共读,适度增加识字量
小学课标给每个学段的孩子都设置了阅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icon》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该是145万字以上。
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