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着。“色衰而爱弛”,大概是所有在爱里的女人都无法不恐惧的事情。
艾佳就是如此,望着镜子里日渐松弛的体态、爬上眼角的皱纹,想到自己终将不再年轻,以及近来丈夫对自己仿佛越来越冷淡的态度——她开始不可抑制地焦虑和不安。
女人一旦觉得自己预感到了什么,那她一定是对此深信不疑的。丈夫越来越多的应酬和加班,让艾佳更加没有安全感,变得越来越黏着丈夫。
上班的时候要他时刻报备行踪,下班回家了又碎碎念着家里的各种琐事、追问他为何总是这样多的应酬,诸如此类。

在丈夫为了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她在电话这边抱怨丈夫又不回家吃饭,反复追问丈夫是不是不爱自己了。于是丈夫逐渐失去的耐心、愈发激烈的争执,两个人在婚姻里备受折磨。
其实,艾佳所面临的处境正是许多中年已婚女人的现状,婚姻步入平淡甚至无味,她们越来越渴望从丈夫那里得到关注和宠爱。
她们并没有错,错的是她们尝试留住丈夫的心、期望得到更多被爱的方式。
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都不是靠蛮力建立和维持的,婚姻亦是如此。对于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是靠近,心理上就越是不设防备,反而越是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退一步、放轻松,凡事不要太执着、太用力,婚姻里的一些情感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墨菲定律”——破除执念,得失心不要太重
墨菲定律是说,你越是担心一件事情的发生,那么这件事情就越是容易发生。
在婚姻里,一个女人总是疑神疑鬼,千方百计试探丈夫是否变心,久而久之,丈夫可能就真的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不爱自己了。
你越是执着于对方的态度,你对这段婚姻的要求就越高,对丈夫也就越苛刻,最终只能走向无可挽回的深渊。
一段好的爱情和婚姻必定是基于双方对彼此的倾慕和吸引,如果一方过于痴迷于另一方的爱,就极容易失去自我,将生命的重心倾注于对方身上,对方的一点风吹草动时刻牵引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非常危险的。
失去自我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偏执,一如不自爱的人是无法给别人完整的爱的。
其实,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是注定要发生而无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日子,可是谁又不是宿命的棋子呢?
不如破除曾经心心念念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执念,只享受当下每一刻的欢喜和惆怅,去热烈的相拥、或者激烈的争吵,而不是反反复复的试探和自我折磨。
“过度理由效应”——爱和关心都应该适可而止
如果你没听过“过度理由效应”,那么陈奕迅的那句歌词“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你一定听过。
亲密关系中,如果总是由一方来无尽无私地付出和给予,而另一方只是接受和索取,那么长久下来,这个“被偏爱”的一方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要求更多,并且对另一方的给予视作理所应当。
而男人总是倾向于迷恋需要付出气力来追逐的东西,那些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越容易不被珍惜。
所以女人在婚姻中,不能总是一味地付出和讨好,适当地抽离和远离反而能使丈夫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出于爱,而不是责任和义务,他才会懂得去珍惜、去付出、去爱你。
“爱情三角理论”——平淡的生活里需要激情的点缀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提出,一段完美而长久的爱情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缺一不可。
经历过了“七年之痒”的婚姻慢慢地归于平淡,无疑双方已经拥有了亲密的相处和一生一世的承诺,唯一会随着时间变淡、甚至消失的就是激情。
正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爱情中浪漫激情的部分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殆尽。
所以,这就需要在平淡的婚姻生活里添加一些激情的点缀。偶尔拉着丈夫过一下二人世界,看一场爱情电影,来一次浪漫的旅行,或者只是一顿温馨的烛光晚餐……这些生活日常之外的互动会给婚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激情。
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延续,更是选择一个相伴一生的亲人。岁月漫长,愿那个人值得等待,值得你倾尽一世柔情万种为他流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