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该不该给儿媳钱”“儿媳要不要给婆婆买东西”“家里的开销该谁出”—— 钱的问题,虽然敏感,但却是婆媳关系中绕不开的话题。划清经济边界,不是 “算得太清”,而是 “避免因为钱伤感情”,让彼此都觉得 “舒服、不委屈”。
原则一:“主动付出” 代替 “被动要求”。婆婆想给儿媳钱或买东西,别等着儿媳开口;儿媳想给婆婆花钱,也别等着婆婆提醒。婆婆可以在儿媳生日时说 “这是妈给你的红包,你自己买点喜欢的”;儿媳可以在婆婆过节时说 “妈,我给您买了件外套,您试试合不合身”。某用户的婆婆从不主动给她钱,但每次她出差,都会给婆婆带当地特产,时间久了,婆婆也开始主动给她买护肤品,说 “你上班辛苦,用点好的”。主动付出能让对方感受到 “心意”,而被动要求会让人觉得 “是义务”,容易产生不满。
原则二:“共同开销” 商量着来,不 “独断专行”。家里的大开销(如换家电、装修、孩子的学费),最好婆媳一起商量:“妈,咱们家的冰箱有点旧了,我看了一款,价格大概 3000 元,您觉得怎么样?”;“孩子该上幼儿园了,我看了两家,一家贵点但离得近,一家便宜点但远,您觉得选哪个?”。某用户想给家里换沙发,一开始没跟婆婆商量,直接定了一款,婆婆觉得 “太贵了”,很不开心;后来她换了方式,带着婆婆一起去选,说 “妈,您眼光好,帮我看看哪个性价比高”,婆婆选了一款便宜点的,两人都满意。共同开销商量着来,能让婆婆觉得 “自己有话语权”,也能让儿媳觉得 “尊重了婆婆”。
原则三:“不比较、不炫耀”,避免 “金钱攀比”。别跟婆婆说 “我闺蜜的婆婆给她买了个金镯子”;也别跟儿媳说 “隔壁老王的儿媳每个月给她妈 2000 元”。金钱上的比较最容易伤感情,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想法不同,没必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彼此。某用户的闺蜜总在她面前说 “婆婆给她买了房”,她从不跟自己婆婆提,反而经常说 “妈,咱们现在的房子虽然小,但住得舒服,我挺满足的”,婆婆听了很开心,总说 “以后有钱了,咱们再换个大的”。不比较,不炫耀,专注于自己家的生活,才能让经济边界更清晰,感情更纯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