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鸨羽》:鸨鸟翅膀肃肃响,飞上树丛不寻常。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诗经.国风.唐风.鸨羽》
注释:
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不善栖木。肃肃:鸟翅扇动声。苞栩:茂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
靡:无,没有。盬(gǔ):休止。蓺(yì):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怙(hù):依靠,凭恃。曷(hé):何。所:住所。棘:酸枣树,落叶灌木。
极:终了,尽头。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根,引申为鸟翅。尝:吃。常:正常。
直译:
鸨羽肃肃响,聚集柞树上。公差无休止,庄稼无人忙。父母没人养,苍天远在上,何处是我乡?
鸨翼肃肃响,聚集棘树上。公差无休止,庄稼无人忙。父母没口粮,苍天远在上,何时不奔忙?
鸨腿肃肃响,聚集桑树上。公差无休止,庄稼无人忙。父母没口粮,苍天远在上,人生何有常?
《鸨羽》是一首反映先秦时期徭役沉重、让百姓不堪忍受的诗歌。繁重如山的徭役让农民无法喘息,终日奔波,无暇耕种。
更无力赡养家中父母妻儿,老百姓怨声载道,呼天抢地,斥责声讨统治者的无情暴政。
全诗三章,每章七句,内容大同小异。每章首句均以鸨鸟起兴,“肃肃鸨羽(翼、行),集于苞栩(棘、桑)”。鸨鸟成群结队聚集树上,这事有些不寻常。
鸨鸟是一种类似大雁的水禽,原善浮水,近于沼泽,不是长栖树上的鸟儿。如今却一反常态地挥动翅膀扑棱棱飞上枝头,到底是什么原因,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让它们聚集在一起呢?
从后面三、四句“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黍稷、稻粮)。”我们于是知道了,诗中的鸨鸟其实暗指被迫放下农事,聚集在王公之家,成日为公差徭役日夜操劳的农民。
农人的天职是种庄稼,如今为了公府差役,被驱赶到一起,忙忙碌碌,无休无止,不让回家务农,地里庄稼荒芜,无人打理,农人们苦不堪言,忧心如焚。
诗的五、六、七句“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远离家乡在外服役,不能种地养家糊口,更担心家中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再加上地里庄稼颗粒无收,真怕父母妻儿因此饿死。
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呼高上苍,让老天来评评理,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这样的生活怎样才能早日结束,自己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忧心父母家人,内心愤怒与担忧交织,强烈的反抗情绪,如岩浆般喷薄欲出。最后,他以悲愤的口吻,质问并哀告苍天,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早日结束这颠沛流离的日子,回归家乡,安居乐业。
先秦时期,战乱频仍,诸侯纷争,老百姓为了应付公侯差事,抛家别口,流离失所。田地荒芜,饿殍遍野。
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诗人呼天抢地的愤怒,正是万般无奈之下,被迫发出沉痛的呐喊。
全诗三章,每章语句基本一致,部分字眼的更改,只是为了音韵的和谐。全诗语调沉痛悲愤,画物述景凄清感人,情绪表达时而哀婉动人,时而沉郁顿挫,铿锵有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