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原文内容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出自《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为政》注释

1、有:同“又”。

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为政》创作背景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为政》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版权声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是什么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是什么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2023-05-23 12
自嘲诗的原文及赏析

自嘲诗的原文及赏析

鲁迅七律《自嘲》赏析。 原文: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

2023-05-18 27
王焕之登鹳雀楼原文与注释

王焕之登鹳雀楼原文与注释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注释: 原文: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

2023-05-18 9
诗经鸨羽原文及注释翻译

诗经鸨羽原文及注释翻译

诗经《鸨羽》:鸨鸟翅膀肃肃响,飞上树丛不寻常。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

2023-05-18 14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

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魏·曹植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 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 少年见雀悲...

2023-05-18 13

对“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一文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